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桔豆’由实生单株选育而成。该品系具有果色鲜艳、花量大、坐果率高、树姿美观等优良观赏特性,且挂果期长,挂果时间可从10月中旬至次年的3-4月,作为观赏果树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9):1472-147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3.
脉红螺交配后性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红  孙晓琪  于瑞海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6):911-916
交配后性选择是雌性混交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选择机制较为复杂,是性选择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脉红螺是我国重要的大型经济贝类之一,繁殖形式为多雌多雄混交模式.为了研究该模式繁殖机制,本研究利用6个微卫星标记及行为学观察对脉红螺3个家系进行父权分析.结果表明,3个家系均存在多父性现象,证实脉红螺繁殖属于真正遗传意义上的雌性混交模式.3个家系中父权比例与父本的6个形态学参数及交配持续时间不存在关联性,但均表现出最先与母本交配的父本其后代比例最高,而最后交配的父本其后代比例最低,表明脉红螺交配后性选择存在最先雄性精子优先受精现象,这一现象符合“topping off”假说,即最先交配的雄性排放了大量精子占据了受精囊的主要空间,导致其子代的比例最高;而最后交配的雄性由于受精囊空间的限制,其精子占据空间最少.本研究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交配后性选择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以毛蚶(Arco subcrenat)、紫贻贝(Mytilus edulis)、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软体部分为原料,经水煮法粗提牛磺酸和酶解法粗提糖胺聚糖,并比较了4种贝类中牛磺酸和糖胺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四角蛤蜊、毛蚶、脉红螺中的牛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708、3.532、3.662g/kg,以脉红螺中牛磺酸含量最为丰富;四角蛤蜊、紫贻贝、毛蚶中糖胺聚糖平均含量为8.27%、4.53%、3.87%,以四角蛤蜊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4种天津近海产贝类牛磺酸和糖胺聚糖的粗提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毛蚶(Arco subcrenat)、紫贻贝(Mytilus edulis)、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软体部分为原料,经水煮法粗提牛磺酸和酶解法粗提糖胺聚糖,并比较了4种贝类中牛磺酸和糖胺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四角蛤蜊、毛蚶、脉红螺中的牛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708、3.532、3.662g/kg,以脉红螺中牛磺酸含量最为丰富;四角蛤蜊、紫贻贝、毛蚶中糖胺聚糖平均含量为8.27%、4.53%、3.87%,以四角蛤蜊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脉红螺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 ienne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一带。由于其腹足部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其自然资源趋于枯竭。而开展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是恢复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幼虫生态、人工养殖已有研究报道[1-4]。但脉红螺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未见报道。2004—2005年,笔者进行了脉红螺的人工育苗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1材料和方法:人工育苗试验在庄河市新科实业有限公司育苗室进行。浮游幼体培育用池体积为10 m3,底栖幼…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脉红螺筏式养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12月放养平均壳高3.9cm,平均体重10g的脉红螺苗4万个,经过13个月海上筏式养殖,平均壳高达7.43cm,平均体重83.5g,亩产达到2720kg,总成活率94.4%,亩纯收入35450.90元,约是扇贝养殖的4倍。放养密度以10个/层产量最高,贻贝为最佳饵料品种。应加强4 ̄10月脉红螺快速生长期的管理,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对中国山东荣成靖海湾的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生殖周期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组织学观察表明,脉红螺全年只有1个生殖周期,且雌雄配子同步发育,其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形成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恢复期。配子发生始于9月,大部分个体在5月至6月成熟,排放的高峰期为7月。条件指数和平均卵径随配子发生而增大,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产卵后减少。雌雄比例整体符合自然界性比为1∶1的自然规律。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盐度无明显季节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与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丰富了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资料,对脉红螺野生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实验设7个盐度梯度,在室内就不同盐度对脉红螺卵袋内幼体的发育(卵袋的颜色变化)、卵袋内幼体的孵出、孵出幼体的壳高及孵出幼体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水温22℃时,脉红螺卵袋在盐度20~39.5都可以孵出幼体;盐度14,卵袋内的幼体可以发育,但不能孵出;盐度8,卵袋内的幼体6d全部死亡。孵出后的浮游幼体存活和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9.5~35.5,高于或低于此盐度范围,幼体9d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0.
脉红螺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平川  张立斌  潘洋  张涛  李朝霞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2):1807-1814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菲律宾蛤仔为饵料对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达到10.40℃时,脉红螺第一次出现摄食行为,日均摄食量为0.01g/个;非交配期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16.20℃时,摄食量达最大值,为0.54g/个,摄食周期为4天;进入交配期后,脉红螺摄食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时与交配率呈负相关关系;当温度达到18.05℃,交配率达最小值0.03,脉红螺日均摄食量达到最大的5.32g/个,此时摄食周期为3.72天。非交配期摄食量(c)与温度(t)间回归关系为:c = 0.01t2 - 0.24t 1.18,r=0.97,交配期摄食量(c)分别与温度(t)、交配率(m)的回归关系为:c = -0.13t2 5.18t – 48.08,r=0.61;c = -2.92m 3.33,r=-0.48。,综上所述,脉红螺摄食有4天左右的周期变化,且温度和交配率作为两个重要的因素对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